从工作到现在,我与《中煤地质报》已相伴17年。回味这17年,从昨天的思索到今日的憧憬,再次翻阅《中煤地质报》,给我留下些许的感叹与回味。
作为笔者的期盼
2008年,中文系毕业的我来到江苏局二队工作,领导把《中煤地质报》递到我手里,笑着说:“以后这就是你的阵地了,加油!”我看着手中的这张报纸,立志要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。拿起笔来就开始写,这一写就是17年。与《中煤地质报》相伴17年,我逐渐对《中煤地质报》产生了浓厚的感情。
在《中煤地质报》创刊40年的今日,是我们这些基层通讯员值得高兴的日子。期期《中煤地质报》已经融入我们的工作与生活,单位改革发展的新闻、身边的先模人物、工地上的热火朝天……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无尽的期盼,皆来源于笔者的感动,太多的感触溢于言表,这张报纸便成为了我们心灵的归属与创作的园地。在平时,我们只要有了感动,激发出创作的冲动,便提笔伏案、挑灯夜战,这些都是对于《中煤地质报》的深层期盼,期盼着自己的作品可以被刊载,自己的思想可以被传递与宣扬。创作对于我们每位通讯员来说是欣喜的,当作品被《中煤地质报》记载时,发自心底的欣喜油然而生,这成为了笔者付出努力的强大动力,创作的灵感有了归属。正是有了《中煤地质报》,笔者的感动与思想得到传播,所记录的人与事有了展示的平台,通过她让更多的人知晓身边的闪光之处。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的笔者加入到通讯员的队伍中,去发掘、去感悟,去创作,当自己的思想淋漓尽致表现出来,笔者欣喜的动力成为了深夜思索与创作的价值所在。
作为读者的感动
作为《中煤地质报》的读者,不禁会有太多感动:内容充实,思想深刻,结构明晰。当阅读时,会被她的亲和力所吸引,通过她,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单位改革发展的良好风貌,更直接深刻的思想让读者能够深入欣赏。她从多个视角为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饕餮盛宴:“要闻”头版让你了解改革发展的重大事件;“经济科技”板块展现全局各产业版块发展动态、一线精彩故事的亮点与纪实;“政治文化”板块交流各单位政治思想文化工作的方式方法;“副刊”呈现感人事迹、文艺作品、优美诗歌等。不同的四个版面,给读者不一样的体验,使得读者既能感受到《中煤地质报》的思想精髓,又能感受到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的崭新风采。
四十年时光匆匆而过,《中煤地质报》也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创新。既有传统的纸质印刷,又有电子版、微信公众号、视频号等数字化传播。她始终坚守着新闻的初心,以真实、客观、专业的报道,为中煤地质行业的发展鼓与呼。我非常高兴能成为她的读者。她见证了我的成长,从一个青涩懵懂的新闻新手,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基层通讯员;我也见证了她的蜕变,在时代的变革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作为读者的这份感动一直埋藏心间......
作为地质工作者的骄傲
有时,朋友会问我,平时你都在哪里投稿。我总会骄傲地说,我们投稿《中煤地质报》,她是我们的行业报纸。在我心中,越发地感觉到《中煤地质报》不仅是行业资讯的传播者,更是中煤地质人精神的承载者。《中煤地质报》自诞生40年来,紧密围绕中煤地质行业的发展脉搏。她以敏锐的视角,深度报道行业内的重大项目进展。从煤炭资源勘探的前沿动态,到地质技术创新的突破,每个关键节点都在报纸上留下了清晰的记录。这些报道不仅让全局及时了解工作进展,也为社会各界认识地质工作打开了一扇窗口。在《中煤地质报》中,那一篇篇深入一线、扎根现场的报道,瞬间如同一束光,照亮了中煤地质人前行的道路。从地质勘探的艰辛历程,到科技创新的突破进展,从煤田开发的战略布局,到中煤地质人的奋斗故事,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,让中煤地质人深刻领略到行业新闻的独特魅力。期期《中煤地质报》成为我们中煤地质人每日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,更是我们中煤地质人心中的骄傲。
40,是个吉祥的数字,特别是在这个万象更新的时刻降临,是机遇巧合,也是良缘巧遇。在《中煤地质报》迎来40年生日的喜庆日子里,我希望《中煤地质报》在新的起点上能永葆自己的风采:充实新颖的内容,深邃铭心的感动,淋漓尽致的创作,朴实真挚的表达。
阳春召我以憧憬,大地赐我好文章。作为坚守基层岗位的通讯员,我衷心地送上祝福:“愿《中煤地质报》更好地服务中煤地质人,愿所有的中煤地质人更爱《中煤地质报》。”
祝《中煤地质报》越办越好!期盼有《中煤地质报》陪伴的日子越来越精彩!
上级单位
所属单位
相关部门